搭建实践平台。使用大学-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的方法,在农业主产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村,依托基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生产企业及科研基地,打造集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食宿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小院,为研究生在农村学习、生活、科研与社会服务提供长期稳定的平台。
健全培养模式。引入学前实践认知机制,研究生在被录取后即鼓励其借助暑假进入科技小院同意培养,接触三农、发现生产问题,携带问题回到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学校理论学习阶段,学生依据农业生产实质需要,主动有针对性选修课程、查找资料,打好理论基础。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再度回到科技小院拓展论文研究。论文选题针对生产重点问题,由学校导师与地方农技专家组成的双导师联合指导团队指导。试验直接布置在农民田间,研究成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生产问题,提升成就实际转化的比例。课题研究同时,以农技员、科技特派员等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提高综合素质。
完善保障体系。开设田间课堂,聘请地方合作导师及农技职员传授生产实践常识,强化实践培养环节。远程通讯教学,确保专业水准,运用现代互联网方法,将学校拓展的学术报告等要紧学术活动通过视频同步传送到科技小院,使科技小院的学生与学校维持同步学术交流,学会最新科技动态;通过虚拟专用互联网连接学校图书馆,准时获得资料;组织学校老师们到科技小院拓展开题、中期考核和答辩,以保证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写作工作日志,畅通师生信息交流。鼓励研究生写作工作日志,通报每天在生产一线发生的实况信息,保证学校老师与科技小院学生间的顺畅交流。严格考核标准。在科技小院完成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邀请地方专家联合把关,鼓励学生准时总结研究结果,发表学术论文,提高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