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着北京寒风,研考日期愈加近。还剩不到一周,文学专业研考生可以干什么?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考生不要担忧时间所剩无几,可以做的事还不少。
现在,对文学方向的研考,多数院校采取“大综合”的考查方法,即使是古时候文学方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有关要点依旧会被纳入考试范围。这就使教程和参考书目数目极其庞大。很多考生面临类似的状况:在最后一周,面对堆积如山的文学专业教程和参考书,感到无从下手,进而陷入深深的焦虑。这样的情况是万万不可取的。
第一,考生要了解自己在考试前最后一周到底要做些什么。事实上,最后一周的复习不是字斟句酌、面面俱到,而要提纲挈领、有些放矢。这一周,考生要抓好两件要紧的“武器”:一是书本目录,二是往年考研考试试题。
书本目录即书本内容的纲领。考生可以借用目录将每本书的要点进行串联。在背诵时可以顺着每本书的目录进行回忆,想想每一章节大概讲了些什么,逻辑是什么。假如回忆明确,就迅速跳过;假如记忆模糊,就快点补漏。
从往年考试来看,文学专业的研考试试题考查的核心常识不变,但会更改题型,如解释说明题变成简答卷,或者论述题变成简答卷等。这提醒考生吃透往年考试试题非常重要。在翻看目录时,考生可把往年考试试题放在手边,注意考试试题涉及的要点在每本教程中出现的状况,揣摩其考查方法(是解释说明还是简答、论述)、提问方法(只问艺术特征、人物形象等基本问题,还是有所发散),预想同一考试知识点或许会以哪种方法第三出现,并做好应付筹备。
第二,考生要知道近两年的考查趋势。近两年文学专业研考对“原著阅读”愈加看重,强调“回到原著”。随之而来的是考试试题也渐渐走向细化。考生可在复习过程中多阅读原著,考试时即使是忘记了书中的常识条目,凭印象也能得到相当分数。以古时候文学为例,对《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小说,考生最好全本阅读完,还要适合知道苏轼、陶渊明、杜甫等要紧诗人、词人的具体作品。在考试前时间较紧张的状况下,可适合搜索论文,最好是搜索想要考试报名高校老师的文章,结合论文论述,补充我们的理解。论文中重点论述选段也可以作为答卷例证。
最后,送给考生一个小建议:在背诵过程中,不要停下手中的笔。文学专业研考生总是需要历程数小时书写。“口头背诵、心里默想”和“纸上落笔”的感觉终归不同。考生可天天留出肯定时间用于训练,一方面调整答卷速度,其次争取对每一种题型的答卷字数和答卷时间有大致把握。如此在考试过程中才不会惊慌失措、顾此失彼。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洪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