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刚刚落下帷幕,考生又投入到紧张的复试筹备中。作为2025年考研战役的最后一战,复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了考生能否进入所考试报名大学学习深造的最后考量,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大家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张勇,请他为考生答疑解惑。
误区1 初试成绩排名靠前就可高枕无忧
根据往年惯例,各大高校复试时间基本上是从每年3月下旬开始,4月下旬、5月上旬基本结束。复试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过去一般是等额面试,目前基本上都已改成差额面试,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依据单科成绩和总分、专业招生人数来确定。各学科专业一般按1:1.2的比率(个别学科专业可视生源状况作适合调整,热点专业能达到1:1.5甚至更高)差额复试。基本上,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复试中折戟,角逐还是相当残酷的。
初试成绩非常不错,但最后被淘汰的例子每年都有,并且数目还挺多的。张勇提醒考生,在考研过程中,不要感觉初试成绩高就能高枕无忧了。高分只代表你获得了进入复试环节的入场券,顶多就是站在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地方,但这只不过暂时的、相对的。
事实上,从2025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加强了复试成绩在研究生考试中所占的比率。现在整体来看,复试成绩占到考研总分数的比率从30%到60%不等,部分院校甚至对上线考生只看复试成绩。从这个角度来看,复试和初试阶段一样要紧。
在复试时,导师将通过交谈和提问,对考生的入门知识、综合素质、应变与表达能力、专业研究潜力及革新意识进行全方位考察。心理素质不好、科研能力不强、专业常识面不广或是应试型的考生就大概被淘汰。因此,即便初试成绩排名高,照样有被淘汰的可能。同样道理,即使初试时排名并不靠前,只须做好充分的筹备,获得录取资格更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误区2 面试前背好段子更容易过关
不少考生在参加复试前都会筹备一些诸如自我介绍、自己有兴趣的专业范围等容易见到问题,提前背好。张勇透露,在当下研究生考试复试过程中,学生筹备的痕迹较为浓重。他表示,其实,参加面试的导师人手一份考生的基本资料,他们一般不会听学生背诵提前筹备好的内容。事实上,整个面试过程中,现场性的东西更多,不少专业常识题都是现场随机抽取,因此,考生应以专业为背景做筹备。
张勇强调,研究生考试复试侧重考查的是考生对专业常识学会的深度和综合素质,譬如在上海交大,假如专业素养不够,复试成绩不及格,将被一票否决。张勇建议,考生必须要做好充分的专业常识储备。
依据往年研究生考试复试的经验,面试问题一般是本学科的前沿问题或者是导师研究范围方面的问题。参加面试前,考生可以多查阅一些本专业的期刊,知道这一范围最新的前沿动态。除此之外,考生最好充分知道自己所报专业各导师的主要研究范围,认识一下本专业现在正在承担或已经完成的比较重大的科研项目,认真阅读导师们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过的研究论文,可能在复试中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成效。
除此之外,考生对自己有兴趣的导师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事先必须要筹备充分。考生可以上网查阅一下导师近期3年发表过的文章,知道导师研究的侧重点在那几个方面,对所考试报名导师的学术看法、论文、专著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假如你的看法和导师的一致或者可以在他的基础上有所革新,那他必然会对你留下很好的印象。
误区3 面试时过分夸大自己实力
依据以往经验,考生在复试时必须要实话实说,展示我们的实质能力。张勇表示,不少考生在本科阶段会参加一些课题研究、报告、实验等,一般是考生跟着我们的师兄、师姐做的,因此对整体状况知道并不多。但总有考生会在复试过程中,过分夸大自己实力,将这类课题、报告都大包大揽到自己身上。
张勇建议,考生应该依据自己考试报名的不一样的研究生种类做好筹备。如文科研究生面试、理科研究生面试、学术型硕士面试和专业硕士面试各有不同。理科生的面试非常强调考生的动手能力,如上海大学理学院的专业常识考查就已由书面考试改为专业实验,让考生直接操作仪器、察看现象、剖析实验得到的数据,最后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在上海交通大学,大家也建议各学院在面试过程中,有条件的最好能通过让考生做实验、上机、专业课考试等方法考查考生的专业常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张勇觉得,过去只通过半个小时的面试就给考生打分数的方法略嫌草率,此举能够帮助减少研究生复试的随便性,增加复试的有效性。
在一些文科类的复试中,则常会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复试,马上几个考生分为一组讨论一个问题,从讨论过程中考查考生认识问题的能力。一些院所还会考查考生的文献综述能力,一般是让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查阅外文资料,就问题写出中文综述,借以考查搜集、查阅文献的能力。
其次,研究生被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学术型硕士,一类叫专业硕士。专业硕士以应用型为主,学术型硕士强调考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潜力,学生在筹备时要根据不同专业、种类来筹备。张勇介绍道。
张勇建议,考生在参加复试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知道研究生考试复试的具体形式和考查重点。考生既能够找在读的本专业的研究生知道他们当年是怎么样复试的,也可以向本专业的指导师认识一下应先重点筹备什么东西等,还可以到学校研究生招办询问。
误区4 面试前必须要联系导师
在复试前到底需不需要联系导师?这恐怕是让很多考研学子纠结的话题。复试前联系导师,本身也是双刃剑,因此考生更应小心考量。张勇觉得,其实多数考生不必提前联系导师,至少在复试阶段,联系导师和你通过复试没太大关系。据张勇介绍,研究生复试基本上都是由3-5名本专业导师组成的学科组进行面试,参加面试的导师可能没有考生所联系的导师。在大家上海交通大学,基本上是在学生进校后半个月到一个月后,考生已经上过导师的课,对导师知道一些后,大家才会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
尽管这样,仍有不少考研过来人建议,考生应该在复试前与导师获得联系。上海大学文学院研三学生小李觉得,较为适当的做法是,可以和导师获得些联系,但不要一厢情愿地捆绑。最好对所选导师的学术研究方向有较多知道,以增加我们的成功几率。他同时建议,在选择导师之前,必须要详细地知道导师当年的招生名额、保送内定名额与初试成绩前几名学生的考试报名方向和选导师的状况。假如初试前三名和你考试报名的是同一导师,而该导师又只招一名学生,除非你对我们的复试很有信心,不然还是早点改弦易辙为好。
除此之外,另一种较为适当的方法是,除去导师,考生还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来认识所考试报名学校及复试状况。如通过过来人,即上届的师兄师姐来认识状况,多与他们交流,多向他们提问有关复试的信息,通过这类过来人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譬如往年的复试形式、复试考试真题、招考人数甚至是调剂信息等,如此你学会的信息越多,学会信息的速度越是快捷,面试成功的把握就越大。(闻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