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建设,不能离开一流研究生培养。这个秋天学期,沪上多所高校传出新动向:加强贯通培养的力度,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同时,为吸引更出色的生源,不少高校进一步提升了硕士、博士生的待遇。以复旦大学全新启动的卓博计划为例,聚焦基础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首批加入该计划的博士生,每年津贴将提高至8.5万元。
当下,大部分研究型高校的在校生中,研究生人数早已过半,特别是一些高水平大学,研究生人数超越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博士生人数更是逐年上升。
今年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强调,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重点范围,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高导师队伍水平,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切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初次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
更主动服务国家策略需要,在沪上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已经拉开。
提前锁定出色生源,贯通培养来了
早在今年暑期,复旦大学本科小学四年级学生中,有近200名学生收到了博士研究生的录取公告书他们都是在大三下学期通过选拔后,提早进入了博士培养通道。
本科生教育是大学的强校之本,而研究生教育则是强校之基。整理世界顶尖大学,几乎每一所都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根据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的怎么看,国内顶尖高校现在在吸引出色国际生源方面,与海外顶尖大学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伴随当地高校科研活跃度不断提高,怎么样留住更多出色的本科生?在沪上,一些名校的破题的道路就此开始。
张人禾介绍,从今年开始,复旦大学推出卓博计划,从本科小学三年级开始锁定一批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通过本博贯通,配备最棒的导师,让学生提前进入课题组,跟随导师一同拓展科研工作,以此吸引更多的出色本科毕业生留在国内攻读博士研究生。同时,通过集聚一批出色的、有科研潜力的青年,聚焦前沿学科和原创性技术,尽快达成从0到1的突破。
在上海交通大学,部分学院也进一步探索贯通培养:从本科小学四年级开始,让一批通过选拔、直升博士的学生直接加入导师课题组。
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介绍,该校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在既往基础上将进一步升级:强基础、重交叉、对接国家重大需要,对目的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的人才,分别定制贯通培养通道,开启分类培养。其中,学术型研究人才的培养将和今年起在本科阶段推行的 强基计划对接,启动2+1+X的培养策略,瞄准从0到1的原始革新,为培养引领将来的科学家奠定基础;而专业型研究人才的培养将充分依托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瞄准卡脖子技术,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探路。
让出色的本科生提前进入从事科研的角色,伴随本研一体化而带来的长学制,对年轻人科研人才培养有哪些好处显而易见:不论是学术兴趣的选择,还是在卡脖子问题的攻关上,或从事交叉学科研究,都将愈加从容。
让最棒的导师,匹配最棒的学生
在进一步拓宽本研贯通培养通道后,怎么样同时加大人才品控管理,成为重点。在沪上多所高校,针对研究生培养的顶层设计正在作出优化。
今年,复旦大学在推进 卓博计划的同时,另一个选拔也在悄然进行为那些进入卓博计划 的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拔科研导师。
所谓名师出高徒,在大学里,哪个是比较适合带教研究生的导师?怎么样确保出色的学生被出色导师招进门下?复旦给出的答案是:对导师也要有选拔机制,需要让在科研前沿范围最活跃、科研成就突出的导师来带教这类最有学术潜质的学生。
张人禾自己也带研究生,他坦言,伴随学术型博士成长学制的推行,师资水平愈发重点。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成长负有要紧责任。确保导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培养中,这一点特别要紧。张人禾说,复旦将需要导师认真落实研究生的每个培养环节需要,严把论文水平关,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将对导师进行上岗年度审核,但凡不合格的,将在下一年度停招研究生,以此保证培养水平。
无独有偶,上海交通大学每年遴选100名品学兼优直博生进入致远荣誉计划,学校在这类学生大四时,就为他们配备名师组成的导师组,并通过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扩大交叉学科平台培养博士生的规模。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全程进行监测,一旦有学生的学业出现问题,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第一需要同意学校的问责。
上海交大研究生院院长王亚光称,在学校启动试点的致远学院,2025年第一届毕业生几乎全部出国深造;从2025年推出致远博士荣誉计划到今天,有一半左右的学生留在了国内读博。
在同济,针对博士生培养,一块全新的 试验田已经开辟:现在,学校有100多名来自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在坐落于张江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内开启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研究。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介绍,启动基于交叉学科的博士生培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对现有些课程、师资、教学方法等都要进行重构。
黄宏伟特别提及一点,为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不只这类博士生从事的项目本身是学科交叉的产物,对这类博士生负有学术指导和把关责任的导师,其手头的科研项目也具备学科交叉性。
提升博士生整体待遇,为学术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教育部于去年推出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今年,这一计划将扩大到全国30多所高校。业内人士觉得,这一专项计划的推行,将让博士生培养更具灵活性,而其中备受关注的一点,就是博士生待遇的提高。在沪上,包含华东师范大学等在内的高校正在为研究生提薪拟定新计划。
华东理工大学今年也初次开设了科研经费专项博士计划。研究生院院长龚学庆介绍,今年第一尝试开放50个名额,同时对导师也有门槛设置:须有支撑博士生至少5年的充足科研经费的导师,才能提出申请。博士生津贴需要给足,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更不允许出现实验试剂、外出参加学术交流都要学生自己掏钱的现象。
好学生就应该有好的待遇,让他们即便坐冷板凳,也能安心。张人禾坦言,大部分时候一个学生从本科到博士,读完已经30岁左右而立之年才算是能独立迈入科研的大门,但成家立业等很多方面的重压已经扑面而来。在复旦,除去首批卓博计划博士生的待遇将提高至每年8.5万元左右,下面,通过进一步提高学校、院系和导师一同出资的力度,复旦将继续提高博士生的整体待遇,让真的想读博士的人能安心从事研究。
为了让青年得到更好的培养,上海交大还将颁布新政:直博的学生在博士毕业后,如前往顶尖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学校将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学校设立了配套的资金,对推行优质研究生培养的博导,提供配套培养资金。(记者 姜澎 樊丽萍)